星期二, 三月 31, 2015

下載MyKira GST Apps 快捷查是否多付稅

 
下載MyKira GST Apps 快捷查是否多付稅
(布城30日讯)国内贸易、合作社及消费部今日推介手机应用程式“MyKira GST”,让消费者可立即查核超过1万种征税物品的差价。
贸消部长拿督斯里哈山马烈指出,由其部门及大马微电子系统研究院(MIMOS)合作研发的应用程式,也可让消费者通过电子投诉管道作出投诉。
“(通过‘MyKira GST’)三个步骤,消费者可查核物品的差价。通过此应用程式作出的投诉将尽速处理,直接传送至执法队。”
他今日为“MyKira GST”及反暴利行动中心主持推介礼后这么说。
消费者即日起可通过谷歌Play Store下载该手机应用程式,而苹果手机用户则可在4月第一个星期下载。

星期二, 三月 24, 2015

(转贴)李光耀生前遗憾:马新分道扬镳


李光耀生前遗憾:马新分道扬镳

23-3-2015 05:09 PM| 发布者: 佳礼编辑| 查看: 57631| 评论: 15|原作者: 佳礼编辑
 

在新加坡人眼中,没有李光耀,就没有今日的新加坡。

新加坡之国父,建国总理李光耀, 用一生来成就今日的新加坡。新加坡人民爱戴他、崇拜他,甚至信仰他,民间私下总喜欢称呼他为“阿公”,感谢他对于这个国家的贡献。

而站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他也曾经是世界政局举足轻重的人物。

美国已故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形容他为“第一流的世界级政治家”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李光耀是“小国出来的大政治家”;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任时期阅读他的所有演讲,并宣称他从来没有错过。

一代政治强人李光耀以精辟的政治眼光和见解,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掌声。他在生前发布的最后一本著作《李光耀观天下》,就收录了他对世界大国和国际趋势的分析与见解。

正如这本书上的简介中所言的,“70年的经验加上已无需再证明什么,他展望前方,就未来的世界格局提供了质朴清晰的观点。”

《李光耀观天下》 李光耀谈马来西亚

对于李光耀,老一辈的马来西亚人或许会难以忘记李光耀在电视台的镜头前宣布新加坡独立后,难过地哽咽流泪的画面。




铁汉泪不轻弹,李光耀當年出席记者会宣佈马新分家时候激动哽咽,形容脱离马来西亚是“痛苦”的。辩才一流的他在电视直播上久久不能自语,一度要求暂停。

马新分家,对于当时踌躇满志的李光耀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一直到许多年后,李光耀仍然认为“新加坡独立”是他终生的遗憾。

他这在《李光耀观天下》这一本书上,也一再提到这点。

“我这一代人一直都相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一体的。英国人在战后将我们分开,成为个别殖民地,而我们则争取合并。”

他在文中回首马来亚和新加坡合并的这一段历史时提到,马来亚领导人一开始并不想让新加坡加入,因为新加坡的华族人口多,会打乱局整体的种族结构比例。 

“英国人最终说服马来西亚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让他相信随着左派分子在新加坡华校日益壮大,新加坡倾向共产主义的危险实在太大。

他终于同意让新加坡连同沙巴及砂拉越一起并入马来西亚,以沙砂两地较低的华族人口比例平衡我们的影响。

但在我们加入之后,东姑告诉我:“你的政党不该打马来西亚马来人的主意。”


lee01.jpg
1954年,出身律师的李光耀与左派学生及工会领袖成立了人民行动党,自此步入政坛。图为1959年,李光耀和他的拥护者。

无法认同“马来人的马来西亚” 成分家导火线

李光耀无法认同“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并坚持着“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这一点是促成马新分家的导火线。

“英国人在离开时,给马来亚和新加坡留下大致相同的遗产,两国在后殖民时期的发展水平也旗鼓相当。”

lee 04.jpg
1961年11月16日,在李光耀带领群众高喊“默迪卡”的欢呼送别下,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左)踏上到伦敦的旅途,就新加坡与马来亚合并谈判。图片来自星洲日报。


在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的近两年里,我领导其他人组织联盟争取建立一个属于“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竭力克服种族问题。然而,此举遭遇强烈的反对,有时更引发暴力抗议。这最终导致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

新加坡并没有赢在起跑点,而李光耀是带着新加坡将马来西亚远远抛在后头的领跑者。

他遗憾回首,如果当初东姑阿都拉曼态度坚定,摆平了马来激进分子,建立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我国将会比如今更加繁荣和公平。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大部分也都能在马来西亚各地复制,两国的情况将会更好。”

新加坡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份子,只有短短的23个月,之后两国走得路却是截然不同。

“假如东姑态度坚定,摆平了激进分子,建立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让华人和印度人在警队、军队和行政机关里分享权力,马来西亚将比如今更加繁荣和公平。”

lee03.jpg
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和






工会运动代表谈话。

【佳礼记者 叶丽嫣报道

 
 

星期五, 三月 13, 2015

描绘50年投资蓝图 巴菲特的第50封信

描绘50年投资蓝图 巴菲特的第50封信


巴菲特执掌伯克夏以来,一年一度的致股东公开信,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今年,是他写的第50封致股东信,描绘未来50年伯克夏的发展蓝图。

巴菲特致股东信堪称最受全球商界关注的公司报告,不管是菜鸟散户,还是知名对冲基金,他们都渴望向历史上最为成功的资本家学上一招半式,此外,吸引他们的还有“股神”独特的语言表达。

巴菲特:别借钱买伯克夏股票

今年这封信,比往年的分量都来得更重一些,因为巴菲特在去年公开信中就表示,第50封信将描绘伯克夏未来50年的蓝图。

现在,这封长达数十页的股东信揭开了神秘面纱,巴菲特的一些话,或许会让大家受益匪浅。

谈投资 持股5年以上
玩杠杆需要耐心


在这封题为“伯克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股东信里,开篇就是伯克夏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2014年公司的净财富增加了183亿美元(658.8亿令吉)。

巴菲特也用伯克夏的数据告诉投资者:希望通过购买股票来分享公司盈利的股东需要“耐心”,需要至少持股5年以上。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巴菲特每年的致股东信,都是最为宝贵的学习资料。

在这封信中,巴菲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1964年5月6日,时任伯克夏公司掌门人的斯坦顿致函股东,希望以每股11.375美元(40.88令吉)的价格,回购22.5万股,这一报价令巴菲特颇感意外。
当时,伯克夏有7%的流通股,由巴菲特管理的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掌握,但巴菲特拒绝了斯坦顿的报价,开始大举买入伯克夏的股票。直到1965年5月上旬的董事会会议,巴菲特正式掌控了伯克夏。

“对于伯克夏的股东而言,遭遇永久性资本损失的几率非常低,因为我们每股的内在商业价值,几乎一定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

伯克夏股票须持仓5年

巴菲特表示,“对于那些入手伯克夏股票一两年内,就想卖出的投资者而言,我无法提供任何保证,无论建仓时的价位。”

巴菲特正是用自己的公司作为案例,向投资者表达出这样一个道理: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准确预测市场波动,因此,投资者需要做好持仓5年以上的准备,只有做好这样的准备,我才会推荐你们购买伯克夏的股票;对于寻求短期获利的投资者来说,建议另寻别处。

巴菲特还给投资者敲响警钟:请不要用借贷的资金来购买伯克夏的股票。

自1965年以来,伯克夏的股票曾有三次从最高点骤降近50%。

未来的某一天,股价“腰斩”的情况还会出现,但没有人会预测何时发生。

谈花钱 考虑分红
并购主线仍在美国


巴菲特准备收购什么,往往就会成为风靡全球市场的“巴菲特概念股”。

这一次,巴菲特告诉我们怎样的公司,能变成巴菲特概念股。

目前,伯克夏旗下拥有80多家公司。尽管在去年花了78亿美元(280.8亿令吉)完成了31项收购,但伯克夏再也没有涉足“大象”公司,公司上次收购“大象”公司,是2013年花费122.5亿美元(441亿令吉)收购番茄酱生产商Heinz。

此前,伯克夏与德国一家摩托车配件零售店达成收购协议之后,巴菲特称将在德国寻找更多机会,但巴菲特在信中写道:虽然我们通常也在国外进行投资,但我们大部分的投资都在美国本土。

收购对象需明确报价

此外,巴菲特也透露了伯克夏的收购标准:税前利润至少7500万美元(2.7亿令吉)的企业,才能称为大型收购,被收购对象要证实已经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企业的股本回报率良好,同时债务很少或没有;管理层和业务模式简单清晰。

当然,被收购对象还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报价,以免浪费时间。

除了收购,巴菲特手握巨资,也经常被要求分红。

尽管巴菲特长久以来一直拒绝分红,称公司经营状况很好,将把资金用于收购其他业务或再投资于股票市场。

不过,巴菲特在信中表示:“往后10到20年,伯克夏的收益和资产,将大到管理团队无法明智地进行再投资,公司高管将决定分红、股票回购,或者两者都有。”

谈未来 别指望太高
接班人已有人选


在巴菲特的掌管下,伯克夏以分权化管理而著称,但巴菲特曾表示,公司或将在继任者上台后重组,由若干副手各监管公司的一部分。

当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精简结构、缩小关注范围,好让其业务更容易估值时,巴菲特还是认为伯克夏“合则更强”。

对于市场上有人建议伯克夏拆分的言论,巴菲特在股东信中旗帜鲜明地表示,“这说不通,如果将公司拆分,我们将丧失对公司整体控制权、资本分配的灵活性以及税务优势。”

在过去50年里,伯克夏股票的每股账面价值,由19美元(68.4令吉)增长至14万6186美元(52万6269令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4%。

对于伯克夏未来50年的发展,巴菲特表现得十分有信心,但他认为,伯克夏未来不会重现这一增长幅度,不要指望伯克夏在未来50年,能再创过去50年的辉煌。

说到未来,不能不提到巴菲特的接班人。

分享犯错经历

巴菲特在信中没有具体写谁将成为他的继承人,但却表示他和高管们都相信,现在有一位正确的人选成为接班人,并将领导公司走向下一个10年甚至更久。

虽然巴菲特并没有公布未来接班人的实名,但伯克夏副主席芒格认为,公司的两位高管———阿贝尔(Greg Abel)和詹恩(Ajit Jain)会是主要候选人。

据悉,现年52岁的阿贝尔,主要负责能源公司伯克夏能源(Berkshire Hathaway Energy),而63岁的詹恩,在保险业务部门任高管长达30年。

谁都会犯错,巴菲特也不例外,他在信中也进行自我反省,包括曾经仅仅因为价格的低廉,而收购了伯克夏的前身。

濒临破产的纺织厂伯克夏,最终以关闭9家工厂而告终。

或许,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未来的接班人,巴菲特表示,新的接班人除了需要在业务上有理性、冷静和决断的特质,还需要坚决杜绝傲慢、官僚和自满的倾向。

巴菲特妙语谈投资

巴菲特无疑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他的投资哲学并非秘密,他的才华是永恒的。
在年度致股东信中,巴菲特一如既往,使用精巧玄妙的语言表达对投资的看法。

美国展望 好日子在前方

“美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将继续展示其魔力,繁荣不会一帆风顺、没有波折,从来就不会。我们经常对政府表示不满,但最能够确定的是,美国的好日子还在前方呢。”

“市场预言家只会充实你的耳朵,却不会充实你的钱袋。”

伯克夏前景 百年后地位不变

“一百年后,伯克夏铁路公司和能源公司,仍将在美国经济中扮演关键角色,大部分家庭仍需要房子和车子,公司和个人都少不了保险业务。展望未来,我和芒格认为世界仍将需要伯克夏,我对公司管理层充满信心。伯克夏仍将是美国商界的直布罗陀海峡。”

“伯克夏年终员工总数达到创纪录的34万499人,比去年增加9754人。我自豪的说,增加的人数不是来自总部,总部仅有25名员工。放心!”

投资特易购 应更早清仓

“我们今年清仓了特易购,我很抱歉,本该更早的清仓,我犯了大错,不够果断。”

投资行为 举债毁掉回报

“投资者以其自身行为,能够使持股变得高度危险,这样的人有很多,频繁交易、谋求‘沽市’、风险分散不充分、向投资顾问和资金管理者支付高昂而不必要的费用,而举债能够毁掉不错的回报。”

“与其百分之百地控制一家泛泛的公司,不如部分持股一家好公司。拥有部分霍普钻石,比拥有全部人工钻石来的好。”

“在商业世界,噩耗总是接连出现的。一旦你在厨房看到一种蟑螂,以后你会看到更多同类。”

“炒股就像击鼓传花,财富只是再分配而没有增加。结局始终是,金钱从容易受骗的人手中转移至善于欺骗者手中,而受害者总是不乏其人。”

现金 应急生存关键

“在一个稳健的公司,现金有时候被认为越少越好,被视为非生产性资产,将拖累股本回报率这样的指标。但是,现金对于公司就如同氧气对于个人:有时你不会注意到,缺少时却是能否生存的关键。”

投资新行业 只买符目标资产

“我们不会因为长期与某个行业打交道而具有偏见,也不会面临希望维持现状的同事施加的压力。重要的是:如果由马来控制投资决策,那就不会有汽车业了。”

“我们经常发现,总是有人想向我们出售不符合我们目标的资产。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登广告说想买苏格兰柯利犬,就会有很多人打电话来兜售英国小猎犬。”

并购与分拆 银行家的商机

“投资银行家是靠业务吃饭的,他们常常要求对收购目标公司股票给出20%至50%的溢价。银行家告诉收购方,考虑到‘控股价值’,溢价是合适的,当收购方CEO当家后业绩将腾飞(这话哪位急于收购的CEO不爱听呢?)。

几年后,一本正经的银行家又来了,迫不及待的说必须将收购的业务分拆,以释放股东价值。银行家会说,分拆后的公司将腾飞,因为管理层将更具企业家精神,免去了母公司官僚的束缚。”

遇到的麻烦 随时应对“洪灾”

“我认为让伯克夏出现财务问题的可能性是零,我们随时准备应对千年一遇的‘洪灾’,事实上,一旦洪灾发生,我们将是卖救生衣的人。

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时,人们首先想到向伯克夏求助。”

老助手芒格 合适价买好公司

“他给我的建议很简单:忘记你对以不错价格买到一般业务的了解,相反,要以合适的价格购买不错的业务。”

接班人 品格最重要
“品格最关键,CEO须对公司全力以赴,而不是个人利益。”

“他的动机不该是虚荣和贪婪,这很重要。CEO的行为对各级管理人员至关重要,如果他们看到CEO将股东利益奉为至上,他们也将效仿。我的接班人还需要具备另一个特质:抵御可摧毁公司的三大恶习的能力,它们是傲慢、官僚和自满。当这些企业癌细泡扩散时,最强大的公司也注定失败。”

新一代“巴菲特”

巴菲特日前发布了最新的致股东信。在他执掌伯克夏公司的50年里,他的投资之道被无数人学习,世界各地诞生了新一代“股神”。

伯克夏董事长兼CEO巴菲特,被公认为他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而目前这个时代的“巴菲特”又有谁呢?
http://www.nanyang.com/node/686041

星期五, 三月 06, 2015

關稅局:落實消費稅後‧醫費不能漲逾3%

關稅局:落實消費稅後‧醫費不能漲逾3%(各位朋友,注意了!)
http://news.sinchew.com.my/node/412827?tid=1

雪蘭莪‧八打靈再也5日訊)關稅局闡明,一旦落實消費稅後,各私人醫院及診療所的醫療費若漲價超過3%,須面對該局的徹查。
關稅局消費稅主任拿督蘇博馬廉對星洲日報指出,根據該局的研究與調查,在落實消費稅後,醫療費只會微漲約2至3%,若私人醫院或診療所擅自起價,醫療費的漲幅超過3%,他們就會進行調查
他強調,醫院不能向病人徵收消費稅,但是非醫院職員的私人醫生(外包醫生)在醫院提供的看診服務,院方需要繳付6%消費稅。
“在這種情況下,醫院或診療所的成本肯定會提高,但絕不是6%。”
取代6%服務稅

他說,事實上醫院有很多隱藏收費,目前私人醫院的餐飲與病房都要被徵收6%的服務稅,宛如酒店服務一樣。
 
他說,在推行消費稅之後,這項6%的服務稅會被消費稅取代。
 
“但是,在消費稅制下,病房和食物不會被徵收消費稅。這讓院方節省一些費用。因此,醫院或診療所不能稱成本提高而對醫療費作出大調漲。
 
“就算是漲3%都會讓我起疑,但視不同的醫院而定。”
 
他強調,並不是所有的私人醫生都不是醫院或診療所的職員,如果醫生是院方的職員,那他們的服務就不用被徵稅。
 
醫院收費不應調漲超過3%的7理由
 
1.消費稅落實後,醫院病房及餐飲原本繳交的6%服務稅將取消,變成零稅率。
 
2.私人醫院的保安服務、泊車和專業(醫藥服務除外)將被征6%消費稅,和現有6%服務稅率一樣,沒有涉及額外開支。
 
3.醫療用品如手套、病床和醫療器材原本徵收10%的銷售稅,消費稅落實後,只徵收6%,節省4%費用。
 
4.私人醫院的主要醫療器材豁免消費稅。
 
5.醫院職員的薪酬沒有徵收消費稅。
 
6.2千900種藥物是零稅務
 
7.醫療費豁免消費稅。

分享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