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anyang.com/sidelines/sidelines_articleDetail.asp?type=D&ID=174814&sID=9&cID=33
分享集:资金宝贵需珍惜2010/08/14 11:06:45 AM●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股票投资者在买股票时,一定要记住以下3点:
一大马股市的市价总值(即将超过1千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加起来所得出的数目),超过1万亿令吉,个人的资金,无论是1百万、1千万或是1亿,跟股市市值相比,都是微不足道。
换言之,个人的资金总是有限的。你所能买进的股票数额,也是有限的,不要说将1百万,即使是将1千万令吉投进股海,也不过如投一粟於沧海而已。
股市之大,个人资金之小,可想而知。以有限的资金,投进几乎是无限大的股市中,若不作严格的选择,就必然出现严重的资金浪费,浪费资金是股票投资的致命伤,除非深谙珍惜资金之道,否则,不可能投资成功。
机会成本
二投资者一定要时刻记住,“机会成本”四个字。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失去一个机会时所造成的损失。
假设你以1万令吉买进甲股,1年之后,亏蚀2000令吉,你的财富只剩8000令吉;假如你以这1万令吉买进乙股,1年之后,赚了3000令吉,你的财富增至1万3千令吉,跟8000令吉相比,来回相差5000令吉,这就是“机会成本”。
大部份的股票投资者,只认为他的股票只亏了2000令吉,他忘记了他失去了赚取3000令吉的机会。
所以,他实际的损失,不是2000令吉,而是5000令吉,即买甲股亏蚀的2000令吉,加买乙股赚到的3000令吉。他所损失的数目,比他所计算出来的数目大得多。
正如(一)中所说的,个人的资金无论多大,总是有限的,这有限的资金,若不能发挥其最大的赚钱功能,投资者要致富,就戛戛乎难矣哉。
避免浪费
故投资的第一步,就是要避免浪费资金。
这就是我一再强调股票投资,不亏本比赚钱更重要的原因。除非你对这一点有明确的概念,你很难在股市投资成功。
巴菲特的第一个投资铁则是“不亏本”,而第二个铁则是不忘第一个铁则。实含湛深之投资哲理,也是他投资成功的关键。
三在买进股票之前,投资者一定要记住:你的资金是你长期累积的血汗钱,有些人用来买股票的钱,是他多年的储蓄,是经过多年缩衣节食存下来的,得来不易,若把这些钞票撕开,恐怕会流出血和汗。
你这笔钱,可能是准备给孩子读大学,或是你晚年的生活费,所以是珍贵无比的。其珍贵之程度,比其表面数额高不知多少倍。
这么珍贵的资产,在应用时必须异常小心才对,但是,大部份的投资者并非如此,他们处理资金的草率态度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我亲眼看到一名退休人士,将其公积金全部买进某公司还不到一个月就满期的认股权凭(窝轮),结果在1个月之后,这批认股权凭变成废纸,他毕生所累积的公积金,就这样化为乌有,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又到处去找工作。
这位退休人士处理其资金的轻率态度,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保财生财须兼顾
假如你要改善你的财政情况,要追求在退休后达到财务自主,你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善於保护你的资金,其次才谈到如何使你的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赚钱功效,惟有两者兼顾,你的财富才有可能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若你忽略了这两点(保财与生财),你可能终身在贫穷中打滚。
有些人在购买消费品,如买衣服或买菜买肉时,精打细算,斤斤计较,但在股市中,却一掷万金而面不改容,实令我瞠目结舌。
一听到谣言,说某只股票会被炒起,就不假思索的把数年储蓄下来的血汗钱,一股脑儿投股市,买进垃圾股,炒风一过,这批垃圾股如丢进火堆的冰块,瞬息间化为乌有。
这虽不是我的钱,但我还是看在眼里,替他痛在心里。
受薪阶级一生所赚的钱有限,而生活负担沉重,通货膨胀逼人,要存几个钱,真的不容易。好不容易才存到一笔钱,真的要倍加珍惜,万万浪费不得。
因为你能打工赚钱的岁月有限,浪费了等于浪费生命,浪费机会,后果比你想像的严重得多。除非你懂得珍惜有限的资金,否则,你不大可能脱贫,更遑论致富了。
以我数十年的股票投资经验,我很肯定:股票投资是可以赚钱的,而且可以赚很多的钱,但这种赚钱的机会只属於懂得珍惜资金,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股票投资,又肯花时间花精神去做功课,而投资态度又正确的人,要在股市投资成功,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严肃对待
如果你对股票投资掉以轻心,草率从事,如果你不肯花时间做功课,而投资态度又错误,在股市投机搏杀的话,我的忠告是:及早离开股市,最好是不要踏进股市,因为你的下场必然是悲惨的。
股票不是适合所有的人投资的,除非你懂得珍惜资金,除非你具备投资成功的条件,否则,最好不要淌这一浑水。
我的忠告是:严肃对待股票投资,珍惜你的资金,有如猎人珍惜他有限的子弹,要确保你的资金不但安全,而且必须为你赚取合理的回酬,正如猎人要确保他的每一颗子弹都打到一个猎物。珍惜资金的最好办法是:除非物有所值,就不买。保护资金的铁则是:绝不投机。
说得太好了,前辈,我竟然找不到一言半语能加插进去。
本部落上的所有资料/看法/建议,仅供我本人作为投资记录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非专业执照投资顾问向公丛建议投资买卖是非法的。 如因看了我的部落文章而造成你的投资损失,恕不负责. my other blog:http://klsenewsandcomments.blogspot.com/
星期三, 八月 25, 2010
星期六, 八月 21, 2010
冷眼分享集:母不如子解读
分享集:母不如子解读2010/08/21 10:57:20 AM●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http://www.nanyang.com/sidelines/sidelines_articleDetail.asp?type=D&ID=176701&sID=9&cID=33
在上市公司中,不少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同时上市的,在股价的表现上,则母公司往往不如子公司。例如峇都加湾控制吉隆甲洞;丰隆财务集团控制丰隆银行。
作为母公司的峇都加湾和丰隆财务集团的股价,总是比不上作为子公司的吉隆甲洞和丰隆银行。其他母与子公司同时上市的公司亦如此。“母”不如“子”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大部分投资者对这种现象感到费解。
无论是在资产价值或盈利上的表现,母公司均不在子公司之下,何以在股价上的差距如此之大?也难怪投资者感到疑惑。峇都加湾和吉隆甲洞,就是典型例子。
根据两公司2009年年报,峇都加湾拥有46.57%吉隆甲洞,计495,901,527股,以峇都加湾的实收资本435,951,000股计算,每一股峇都加湾就拥有1.1375股吉隆甲洞。
以吉隆甲洞8月13日的市价17令吉计算,价值19令吉34仙,如果把峇都加湾其他资产和现金计算在内,价值应不在20令吉之下。
然而峇都加湾同日的股价仅为11令吉70仙,相差7令吉64仙,这该如何解释?
其他大部分母子同时上市公司亦如此,只是股价差距程度上有别而已,这是怎么一回事?
为了使大家易于了解,我假设某母公司控制子公司60%股权,两者均为上市公司,请看下列事实!
财政稳固攫取机会
假设子公司一年净赚1亿令吉,按照股权比例入账,母公司分得6000万令吉。于是公司在年报中说该公司该年盈利为6000万令吉。
但是,子公司只从1亿令吉的净利中,拨出20%或2000万令吉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其余80%或8000万令吉保留在公司内作为发展业务用途。母公司拥有子公司60%股权,分得2000万令吉中的60%,计1200万令吉(RM20,000,000×60% = RM12,000,000)。
所以,母公司该年的盈利虽然是6000万令吉,实际上,只收到1200万令吉的现金。
作为控股公司,母公司的大股东需要股息,假设母公司从所收到的1200万令吉现金中,拨出1000万令吉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则母公司保留在公司内的现金,只剩200万令吉而已。
现在请比较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现金情况:子公司手头握有8000万令吉,而母公司只有200万令吉。
我们知道,投资机会稍纵即逝,只有现金充足的公司才能攫取机会,将业绩推向另一个高峰,没有现金的公司,即使机会出现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机会溜走。
宁可借债务经营
这就说明了何以一些拥有巨额现金的公司,宁可借债经营生意的原因。
就以上述母公司与子公司来说,假设这是一家产业公司,突然发现一段地点优良的地皮,欲以8000万令吉脱售,条件是现金交易,因为地主急需现金周转。
在这种情况之下,拥有8000万令吉现金的子公司就可以当机立断,把地皮买下来;母公司由于手头只有200万令吉现金,要向银行借款,迁延时间就无法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
由于子公司的财政稳固,现金充沛,故在业务上更加活跃,企业运动也更频仍,营业和盈利成长也肯定比母公司更快。
相形之下,母公司作为持股人,较不活跃。这种情形就好像作为小股东的股票投资者,对所投资公司只限于持有股份,不活跃参与公司业务一样。故投资者,尤其是基金,对生气蓬勃的子公司兴趣较浓,是可以理解的。
交投淡难吸投资者
作为母公司,资本通常都比子公司小,而母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握在大股东手中,股市中的游离票较少,交易通常不热烈。
投资基金的投资考量之一,就是易于买进卖出,如果成交量太过稀薄,他们是没有兴趣购买的,因为他们害怕资金受困,难以脱身。
一家投资基金不感兴趣的上市公司,其游离票太多,股价很难有特出的表现,这也是造成子公司的股价,比母公司更标青的原因之一。
大股东牢握不放
母公司控制子公司,这种由上而下的控制结构,是以小资本控制大资产的理想方式。
一家实收资本6000万令吉的母公司,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资产高达3亿令吉的集团子公司。
假设母公司的大股东持有50%股权,则投资额为3000万令吉。通常大股东以一半现金,一半银行贷款来融资这3000万令吉投资,等于他以1500万令吉就可以控制高达3亿令吉的资产。他在公司的利益,往往比表面上所看到的更大。由于担心失去控制权,大股东都牢牢的握住他的股票,无论股价多高,都不考虑脱售,这也是造成股票交易不活跃的原因。
较大的投资者或基金,买不到票,买到后又担心不能脱手,所以都不敢买进母公司的股票,导致母公司股价比子公司逊色。
母股派息率较丰厚
母公司的大股东,往往是由银行融资以购买母公司的股权,他们需要现金来支付银行的利息,所以,一般上母公司的派息率较丰厚。
以股息收入为目标的散户和基金(尤其是单位信托),都不肯轻易脱售他们的股票,进一步造成股票交易稀薄,在大股东与散户均紧握股票不放的情况下,股价比不上子公司,亦不足为奇。
母股低沉利大股东
近年来,上市公司私有化风气炽热,原因之一是公司的股价长期低沉,没反映其真实价值。
商场竞争激烈,要找好的投资谈何容易,大股东认为,与其到处找投资机会,倒不如私有化价值被低估的自己控制的公司,因为这是他们所熟悉的,更有把握经营事业。
除非价值被低估,他们是不会将公司私有化的,这就造成了被私有化公司的股东,被迫脱售他们的股权的原因。
母公司的大股东都不能排除他们没有将公司私有化的意图。要私有化就必须确保股票价值被低估,股票低格低廉是确保股票价值被低估的最佳策略。
理论现实有距离
母公司股价高对小股东有利,但对大股东没有什么好处。一家优质上市公司的股价暴涨,一名持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曾亲自对我说:他不会考虑脱售他的股权,因为这是他花尽心血建立起来的事业。
所以,股价上升,他不会得益。对他来说,公司盈利上升,派发更高的股息比股价上升更实际。母公司股价低沉对有意将母公司私有化的大股友有利。
在股票投资上,理论与现实往往有一段距离,就以母公司与子公司来说,每股母公司的股票,就拥有一股子公司的股票,照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股价之间应划上一个等号,才是合理的,但实际的股价表现并非如此,母与子公司股价的缺口相当大,将来是否会缩小,就不得而知,但最低限度目前是如此。
作为坚强的价值投资者,我一向认为“母凭子贵”才是合乎常理的。我没忘记了股市原本就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作为实际的投资者,我们除了坚持“价值”的原则外,也还是要将别的因素考虑在内,切忌食古不化。
近来发现专读冷眼就够了,投资只要这些基本又能开窍的知识就够了,不需要读太多无聊的报告,也不需要研究太多故弄玄虚的分析,老老实实的看看冷眼的文章,想一想,看看自已在投资方面的所得所失,就真的够了。母与子--印象中我曾有过favco&muhibah, success& SEB, BJcorp&BJtoto....
http://www.nanyang.com/sidelines/sidelines_articleDetail.asp?type=D&ID=176701&sID=9&cID=33
在上市公司中,不少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同时上市的,在股价的表现上,则母公司往往不如子公司。例如峇都加湾控制吉隆甲洞;丰隆财务集团控制丰隆银行。
作为母公司的峇都加湾和丰隆财务集团的股价,总是比不上作为子公司的吉隆甲洞和丰隆银行。其他母与子公司同时上市的公司亦如此。“母”不如“子”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大部分投资者对这种现象感到费解。
无论是在资产价值或盈利上的表现,母公司均不在子公司之下,何以在股价上的差距如此之大?也难怪投资者感到疑惑。峇都加湾和吉隆甲洞,就是典型例子。
根据两公司2009年年报,峇都加湾拥有46.57%吉隆甲洞,计495,901,527股,以峇都加湾的实收资本435,951,000股计算,每一股峇都加湾就拥有1.1375股吉隆甲洞。
以吉隆甲洞8月13日的市价17令吉计算,价值19令吉34仙,如果把峇都加湾其他资产和现金计算在内,价值应不在20令吉之下。
然而峇都加湾同日的股价仅为11令吉70仙,相差7令吉64仙,这该如何解释?
其他大部分母子同时上市公司亦如此,只是股价差距程度上有别而已,这是怎么一回事?
为了使大家易于了解,我假设某母公司控制子公司60%股权,两者均为上市公司,请看下列事实!
财政稳固攫取机会
假设子公司一年净赚1亿令吉,按照股权比例入账,母公司分得6000万令吉。于是公司在年报中说该公司该年盈利为6000万令吉。
但是,子公司只从1亿令吉的净利中,拨出20%或2000万令吉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其余80%或8000万令吉保留在公司内作为发展业务用途。母公司拥有子公司60%股权,分得2000万令吉中的60%,计1200万令吉(RM20,000,000×60% = RM12,000,000)。
所以,母公司该年的盈利虽然是6000万令吉,实际上,只收到1200万令吉的现金。
作为控股公司,母公司的大股东需要股息,假设母公司从所收到的1200万令吉现金中,拨出1000万令吉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则母公司保留在公司内的现金,只剩200万令吉而已。
现在请比较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现金情况:子公司手头握有8000万令吉,而母公司只有200万令吉。
我们知道,投资机会稍纵即逝,只有现金充足的公司才能攫取机会,将业绩推向另一个高峰,没有现金的公司,即使机会出现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机会溜走。
宁可借债务经营
这就说明了何以一些拥有巨额现金的公司,宁可借债经营生意的原因。
就以上述母公司与子公司来说,假设这是一家产业公司,突然发现一段地点优良的地皮,欲以8000万令吉脱售,条件是现金交易,因为地主急需现金周转。
在这种情况之下,拥有8000万令吉现金的子公司就可以当机立断,把地皮买下来;母公司由于手头只有200万令吉现金,要向银行借款,迁延时间就无法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
由于子公司的财政稳固,现金充沛,故在业务上更加活跃,企业运动也更频仍,营业和盈利成长也肯定比母公司更快。
相形之下,母公司作为持股人,较不活跃。这种情形就好像作为小股东的股票投资者,对所投资公司只限于持有股份,不活跃参与公司业务一样。故投资者,尤其是基金,对生气蓬勃的子公司兴趣较浓,是可以理解的。
交投淡难吸投资者
作为母公司,资本通常都比子公司小,而母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握在大股东手中,股市中的游离票较少,交易通常不热烈。
投资基金的投资考量之一,就是易于买进卖出,如果成交量太过稀薄,他们是没有兴趣购买的,因为他们害怕资金受困,难以脱身。
一家投资基金不感兴趣的上市公司,其游离票太多,股价很难有特出的表现,这也是造成子公司的股价,比母公司更标青的原因之一。
大股东牢握不放
母公司控制子公司,这种由上而下的控制结构,是以小资本控制大资产的理想方式。
一家实收资本6000万令吉的母公司,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资产高达3亿令吉的集团子公司。
假设母公司的大股东持有50%股权,则投资额为3000万令吉。通常大股东以一半现金,一半银行贷款来融资这3000万令吉投资,等于他以1500万令吉就可以控制高达3亿令吉的资产。他在公司的利益,往往比表面上所看到的更大。由于担心失去控制权,大股东都牢牢的握住他的股票,无论股价多高,都不考虑脱售,这也是造成股票交易不活跃的原因。
较大的投资者或基金,买不到票,买到后又担心不能脱手,所以都不敢买进母公司的股票,导致母公司股价比子公司逊色。
母股派息率较丰厚
母公司的大股东,往往是由银行融资以购买母公司的股权,他们需要现金来支付银行的利息,所以,一般上母公司的派息率较丰厚。
以股息收入为目标的散户和基金(尤其是单位信托),都不肯轻易脱售他们的股票,进一步造成股票交易稀薄,在大股东与散户均紧握股票不放的情况下,股价比不上子公司,亦不足为奇。
母股低沉利大股东
近年来,上市公司私有化风气炽热,原因之一是公司的股价长期低沉,没反映其真实价值。
商场竞争激烈,要找好的投资谈何容易,大股东认为,与其到处找投资机会,倒不如私有化价值被低估的自己控制的公司,因为这是他们所熟悉的,更有把握经营事业。
除非价值被低估,他们是不会将公司私有化的,这就造成了被私有化公司的股东,被迫脱售他们的股权的原因。
母公司的大股东都不能排除他们没有将公司私有化的意图。要私有化就必须确保股票价值被低估,股票低格低廉是确保股票价值被低估的最佳策略。
理论现实有距离
母公司股价高对小股东有利,但对大股东没有什么好处。一家优质上市公司的股价暴涨,一名持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曾亲自对我说:他不会考虑脱售他的股权,因为这是他花尽心血建立起来的事业。
所以,股价上升,他不会得益。对他来说,公司盈利上升,派发更高的股息比股价上升更实际。母公司股价低沉对有意将母公司私有化的大股友有利。
在股票投资上,理论与现实往往有一段距离,就以母公司与子公司来说,每股母公司的股票,就拥有一股子公司的股票,照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股价之间应划上一个等号,才是合理的,但实际的股价表现并非如此,母与子公司股价的缺口相当大,将来是否会缩小,就不得而知,但最低限度目前是如此。
作为坚强的价值投资者,我一向认为“母凭子贵”才是合乎常理的。我没忘记了股市原本就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作为实际的投资者,我们除了坚持“价值”的原则外,也还是要将别的因素考虑在内,切忌食古不化。
近来发现专读冷眼就够了,投资只要这些基本又能开窍的知识就够了,不需要读太多无聊的报告,也不需要研究太多故弄玄虚的分析,老老实实的看看冷眼的文章,想一想,看看自已在投资方面的所得所失,就真的够了。母与子--印象中我曾有过favco&muhibah, success& SEB, BJcorp&BJtoto....
星期四, 八月 19, 2010
星期二, 八月 17, 2010
售後服務,Proton当然排名最後!
售後服務調查 Proton排名最後
(吉隆坡16日訊)新加坡J. D. Power Asia Pacific公司,針對大馬10項汽車品牌的售後服務進行調查,在2010年大馬汽車客服指數排行榜中,國產車普騰(Proton)的客戶滿意度排名最後,第二國產車則倒數第3名,兩者得分皆低於平均客戶滿意度。
這項調查以10項汽車品牌樣本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審查5項經銷商表現的因素,來測量新車車主對售後服務過程的滿意度,其他車輛如寶馬、福特、現代、起亞和馬賽地則因研究樣本比例太少,而沒被列入正式排名的品牌中。
研究因素是根據重要性依序排列,分別為:服務素質、車輛提取、服務指引、服務顧問和服務設備。
大馬客服指數是以1000分數為滿分標準,2010年的平均顧客滿意度是710分,比2009年上升了5分。
研究顯示,在大馬客戶滿意度排行中,本田高居榜首得分是736分;但國產車普騰卻在排在榜末,分數甚至低於平均客戶滿意度分數得691分,而第二國產車則排行第8,客戶滿意度僅702分。
本田在服務指引、車輛提取和服務素質方面表現特出,深得客戶青睞。緊隨本田的是豐田(733分)以及日產(721分);五十鈴(Isuzu)則是進步最大的品牌,比起2009年提高了18分,達到719分。
車主都不喜等太久J. D. Power Asia Pacific馬來西亞辦事處總經理大沽木本表示,減少汽車保養維修所需的時間,或顧客等候取車所需的時間,能提高顧客對售後服務的滿意度。
2010年馬來西亞客服指數(CSI)調查,主要是評估車主在擁車的首12至24個月期間,蒞臨授權經銷商或服務中心進行保養或維修服務的整體滿意度。
調查是以2653名於2008年2月至2009年5月間購車,並在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期間把他們的汽車送往授權經銷商或服務中心進行保養或維修之新車車主的回應為依據。
調查發現98%送去經銷商進行保養或維修的汽車,能在同一天內完成服務,同時,有67%在2小時內完成。當保養或維修服務在2小時內完成時,顧客的滿意度比業界平均數值高出8分。不過,當顧客等待3小時以上才能完成服務時,滿意度就會比業界平均數值低了13分。
調查也發現領取汽車所需的時間越長,滿意度就越低,這包括書面作業所需時間。當顧客在取車時耗費超過15分鐘,滿意度平均比業界平均數值低了24分。
这本来是预料中事,新加坡公司太大惊小怪了。
本来不关我的事,都没驾PROTON车十年了,只是前几个月趁加息前买了EXORA,
深切感受到了PROTON的服务,虽然有进步,但还是需要改进。
而且是要用不停的骂,烦,追,乱,才能看到他们动、做工。
幸好我与太太都是讲理不饶人,不轻易give up 的客户!
(吉隆坡16日訊)新加坡J. D. Power Asia Pacific公司,針對大馬10項汽車品牌的售後服務進行調查,在2010年大馬汽車客服指數排行榜中,國產車普騰(Proton)的客戶滿意度排名最後,第二國產車則倒數第3名,兩者得分皆低於平均客戶滿意度。
這項調查以10項汽車品牌樣本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審查5項經銷商表現的因素,來測量新車車主對售後服務過程的滿意度,其他車輛如寶馬、福特、現代、起亞和馬賽地則因研究樣本比例太少,而沒被列入正式排名的品牌中。
研究因素是根據重要性依序排列,分別為:服務素質、車輛提取、服務指引、服務顧問和服務設備。
大馬客服指數是以1000分數為滿分標準,2010年的平均顧客滿意度是710分,比2009年上升了5分。
研究顯示,在大馬客戶滿意度排行中,本田高居榜首得分是736分;但國產車普騰卻在排在榜末,分數甚至低於平均客戶滿意度分數得691分,而第二國產車則排行第8,客戶滿意度僅702分。
本田在服務指引、車輛提取和服務素質方面表現特出,深得客戶青睞。緊隨本田的是豐田(733分)以及日產(721分);五十鈴(Isuzu)則是進步最大的品牌,比起2009年提高了18分,達到719分。
車主都不喜等太久J. D. Power Asia Pacific馬來西亞辦事處總經理大沽木本表示,減少汽車保養維修所需的時間,或顧客等候取車所需的時間,能提高顧客對售後服務的滿意度。
2010年馬來西亞客服指數(CSI)調查,主要是評估車主在擁車的首12至24個月期間,蒞臨授權經銷商或服務中心進行保養或維修服務的整體滿意度。
調查是以2653名於2008年2月至2009年5月間購車,並在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期間把他們的汽車送往授權經銷商或服務中心進行保養或維修之新車車主的回應為依據。
調查發現98%送去經銷商進行保養或維修的汽車,能在同一天內完成服務,同時,有67%在2小時內完成。當保養或維修服務在2小時內完成時,顧客的滿意度比業界平均數值高出8分。不過,當顧客等待3小時以上才能完成服務時,滿意度就會比業界平均數值低了13分。
調查也發現領取汽車所需的時間越長,滿意度就越低,這包括書面作業所需時間。當顧客在取車時耗費超過15分鐘,滿意度平均比業界平均數值低了24分。
这本来是预料中事,新加坡公司太大惊小怪了。
本来不关我的事,都没驾PROTON车十年了,只是前几个月趁加息前买了EXORA,
深切感受到了PROTON的服务,虽然有进步,但还是需要改进。
而且是要用不停的骂,烦,追,乱,才能看到他们动、做工。
幸好我与太太都是讲理不饶人,不轻易give up 的客户!
星期日, 八月 15, 2010
纳西尔说什麽?
他表示,新经济政策实行多年以后,突然深入政府系统里,所有东西都必须根据有关政策,导致新经济政策变成了一个问题。
“我认为我们必须处理这个问题,才能够继续向前迈进。” 他指出,我国仍然需要推行扶弱政策,但是一些只是废除少数人的措施应该废除,包括入口准证。
他嘲讽说,“如果你要把很多钱给一小撮人,还有其他更聪明的方法,你可以直接给他们”。“If you just want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to make money, might as well just give them money,” said Nazir Abdul Razak.全文
这段话说得真好,我喜欢。要给就真接给(但老兄,你要告诉我为什麽给他不给我?),何必脱裤子放屁,搞一些无谓的措施,弄得大丛怨声载道.
“我认为我们必须处理这个问题,才能够继续向前迈进。” 他指出,我国仍然需要推行扶弱政策,但是一些只是废除少数人的措施应该废除,包括入口准证。
他嘲讽说,“如果你要把很多钱给一小撮人,还有其他更聪明的方法,你可以直接给他们”。“If you just want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to make money, might as well just give them money,” said Nazir Abdul Razak.全文
这段话说得真好,我喜欢。要给就真接给(但老兄,你要告诉我为什麽给他不给我?),何必脱裤子放屁,搞一些无谓的措施,弄得大丛怨声载道.
星期四, 八月 12, 2010
12.8.2010出走后
出走第一天,BURSA就跌了,然后晚上美股大跌>265,
说有多巧就有多巧,
但不能说准明天也许又起了,
这样上上下下,忐忑不安的心情对健康不好,
对上了年纪的我非常不利,
所以还是说byebye了,
噢,blog还是会写下去的,但找不到重点前,
也许就是copy&paste吧了,
各位朋友也不用费心来看了。
copy & paste行动要快点http://biz.sinchew-i.com/node/37503
说有多巧就有多巧,
但不能说准明天也许又起了,
这样上上下下,忐忑不安的心情对健康不好,
对上了年纪的我非常不利,
所以还是说byebye了,
噢,blog还是会写下去的,但找不到重点前,
也许就是copy&paste吧了,
各位朋友也不用费心来看了。
copy & paste行动要快点http://biz.sinchew-i.com/node/37503
星期二, 八月 10, 2010
10.8.2010要出走了
慢慢对马股市失去兴趣了,
对SC,BURSA都信心不足,不纯为focus point事件,
而是整个操作都对散户非常不利,
后知后觉,
乱七八糟,
没有管制,
没有系统,
在没外资,纯为内资吃糊下,
投资投机都没什麽甜头,
的确要出走了。。。。
对SC,BURSA都信心不足,不纯为focus point事件,
而是整个操作都对散户非常不利,
后知后觉,
乱七八糟,
没有管制,
没有系统,
在没外资,纯为内资吃糊下,
投资投机都没什麽甜头,
的确要出走了。。。。
星期三, 八月 04, 2010
分享集:股息挂帅
分享集: 股息挂帅2010/07/31 10:27:27 AM●http://www.nanyang.com/sidelines/sidelines_articleDetail.asp?type=D&ID=171052&sID=9&cID=33
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假如你有一个朋友,邀请你参股于他的公司,但是预先声明:这盘生意是不分红利的,你会参股吗?
假如你是个精明的投资者,我相信你不会考虑参股。因为投资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将来能分到红利,使你有固定的入息,同时也希望资本增值,使你的财富与日俱增。
现在,你的朋友竟然预先声明公司的政策是不分红利,这就违反了你的投资目标,相信你不会参股。
你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实就是与数以千计的陌生人,合股做生意,跟参股于你的朋友的公司没有两样。惟一不同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份,随时可以在股市中买进或卖出,参与你的朋友的私人公司,就没有买卖股份的便利,如此而已。
没派息也有人买
买进股票,就是参股,卖出股票,就是退股,投资的目的,无非是赚钱,赚钱的方式有二:第一是公司分红利,就是派发股息,第二就是股份的价值上升,就是资本增值。这两者之中,资本增值决定于股价,然而股价起落,难以预测,较为可靠的是股息,若无股息,投资者只能寄望股价上升,赚钱的希望,极为渺茫。
照理,没有股息的公司,人们不会参股,才是合理的行为,但是,股市中人却不是如此,那些从来没有派发股息的股票,不但照样有人买,而且往往比股息稳定的公司,更加热门,反而是那些股息稳定的股票,受到冷落,股市怪事多,此为其中之一。
股息,俗称红利,是企业把所赚到的钱,按出资的比例,分发给股东,上市公司称为股息,英文叫Dividend,这个字衍自Divide,就是“分发”的意思,故股息就是从公司的盈利中,拨出一部份或全部,按股份的大小分发给股东,是公司处理利润的方式之一。
当然,惟有有钱赚的公司,才有可能派发股息,如果公司由于业务缩减,又没有新的计划,公司资金过剩,决定把部份资金退回给股东,这叫“资本回退”,股东所收到的,其实是属于他较早时投进这家公司的资金,并非公司的盈利,故不能称为股息。
股息政策应公布
每一家公司,都应公布股息政策,说明将盈利的多少巴仙移作股息,使投资大众在买股票时作为参考。
现在其实已有一些公司这样做,例如中钢马来西亚集团(CS Steel),和速远(Zhulian)就宣布最少将50巴仙的盈利移作股息分发给股东,堪为上市公司的楷范。
尽管分发股息需要股东大会批准,但分发股息与否,实际上董事会操生杀大权,董事会不建议分股息,小股东奈何他们不得。
董事会操生杀大权
但是,小股东也有一个杀手锏,就是唾弃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参股于这些漠视小股东利益,一意孤行的公司,若人人如此,股价长期不振,受害最大的,将是拥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
散户采取股息挂帅政策,以股息高低作为选股标准,是最明智的投资策略,因为凡是长期派发可观股息的公司,都是业务稳定,财务健全的公司,安全性较高。
以股息收入为投资基准,也较容易赚钱,假设你所买的股票,周息率为8%,每年的股息收入,已比银行定期存款高1倍以上,若长期投资,平均每年股价取得10%的增值,加上股息,每年就可以取得18%的回酬,比定存利息高6倍,长期如此,可以致富。
理想的股息收入,是比银行定存利率高1倍,有了稳定的股息收入,你可以把股票投资视为定期存款,这样的投资,乃立于不败之地,散户舍此而不取却在股市中投机取巧,实令人费解。
股息万岁!
公司保留盈利 股东一无所得公司赚了钱,分配的方式很多,最普通的有:
1以股息的方式分发给股东,股东收到现金,可以自由处置。
2将盈利全部保留在公司内作为扩展业务用途,在下一个财务年的账目中,这些盈利变成了“储备金”,通常是以“未分发净利”出现在公司实收资本项目下。资本加储备金,就是“股东基金”(Sharehold Fund)。
3将盈利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另一部份则保留在公司内作为扩大业务或营运资金,留在公司的部份在下一年转为公司的储备金。
扩展业务生存之道
必须注意的是保留在公司内的盈利,不一定是现金或定期存款,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现金其实已被用来囤存货物或是购买了资产,故“未分发净利”雄厚不等于公司拥有大量现金,实际上,现金早已被用出去了。
在商场中,竞争异常激烈,公司的业务,不进则退,不能原地踏步。因为公司的开支,年年增加,如果收入停滞不前的话,公司势将走向入不敷出,从而出现亏蚀,所以,公司要生存,就必须扩展业务,扩展业务需要资金,资金来源不外以下3途径:
1叫股东注入更多资金,这就是发附加股,以增加投资额。
2向外举债,就是向金融机构借钱。
3发债券筹募资本,债券可以发给股东,也可以发给非股东。
4将公司的盈利保留在公司内,不分发或是只分发一小部份给股东。
在以上的注资途径中,第④种,即保留盈利是最方便的,也不必等到财务年结束时才动用这些盈利。
为了把生意做得更大,把盈利保留在公司内,实际上也无可厚非。毕竟公司将来赚得更多,受惠的都是股东本身。
问题是符合公司的利益,不一定符合股东的利益。这话怎么说,试想股东把血汗钱投资在公司,公司虽然年年有盈利,却不分发股息,等于股东看得到吃不到只有猛吞口水的份儿,合理吗?
把盈利全部留在公司内,公司财力是越来越雄厚了,但是,股东的荷包还是空空如也,股东可是穷人啦,他所以投资于公司,无非是希望公司定期分发股息,使他有固定的收入,现在公司钱是赚到了,却保留在公司内,股东一无所得,生活没有改善,岂不有违当初参股的原意?
股东参股,就是把资金免息交给公司应用,他希望取得比银行定期存款更高的回酬,现在公司是赚钱了,但他望穿秋水,仍盼不到股息,何等沮丧?
更令他气愤的是有些公司把盈利保留在公司内,并非移作发展业务用途,而是长期作为定期存款,这样做对股东公平吗?公司既然用不到这笔钱,为什么不分发给股东,让股东投资在别的领域,甚至作为定期存款,在紧急时有钱可用?这不是比公司将盈利作为定期存款更合理吗?
好文章!上了年记的我投资股票就是以股息为主,追求风险最低,但真的要选对管理层。
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假如你有一个朋友,邀请你参股于他的公司,但是预先声明:这盘生意是不分红利的,你会参股吗?
假如你是个精明的投资者,我相信你不会考虑参股。因为投资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将来能分到红利,使你有固定的入息,同时也希望资本增值,使你的财富与日俱增。
现在,你的朋友竟然预先声明公司的政策是不分红利,这就违反了你的投资目标,相信你不会参股。
你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实就是与数以千计的陌生人,合股做生意,跟参股于你的朋友的公司没有两样。惟一不同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份,随时可以在股市中买进或卖出,参与你的朋友的私人公司,就没有买卖股份的便利,如此而已。
没派息也有人买
买进股票,就是参股,卖出股票,就是退股,投资的目的,无非是赚钱,赚钱的方式有二:第一是公司分红利,就是派发股息,第二就是股份的价值上升,就是资本增值。这两者之中,资本增值决定于股价,然而股价起落,难以预测,较为可靠的是股息,若无股息,投资者只能寄望股价上升,赚钱的希望,极为渺茫。
照理,没有股息的公司,人们不会参股,才是合理的行为,但是,股市中人却不是如此,那些从来没有派发股息的股票,不但照样有人买,而且往往比股息稳定的公司,更加热门,反而是那些股息稳定的股票,受到冷落,股市怪事多,此为其中之一。
股息,俗称红利,是企业把所赚到的钱,按出资的比例,分发给股东,上市公司称为股息,英文叫Dividend,这个字衍自Divide,就是“分发”的意思,故股息就是从公司的盈利中,拨出一部份或全部,按股份的大小分发给股东,是公司处理利润的方式之一。
当然,惟有有钱赚的公司,才有可能派发股息,如果公司由于业务缩减,又没有新的计划,公司资金过剩,决定把部份资金退回给股东,这叫“资本回退”,股东所收到的,其实是属于他较早时投进这家公司的资金,并非公司的盈利,故不能称为股息。
股息政策应公布
每一家公司,都应公布股息政策,说明将盈利的多少巴仙移作股息,使投资大众在买股票时作为参考。
现在其实已有一些公司这样做,例如中钢马来西亚集团(CS Steel),和速远(Zhulian)就宣布最少将50巴仙的盈利移作股息分发给股东,堪为上市公司的楷范。
尽管分发股息需要股东大会批准,但分发股息与否,实际上董事会操生杀大权,董事会不建议分股息,小股东奈何他们不得。
董事会操生杀大权
但是,小股东也有一个杀手锏,就是唾弃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参股于这些漠视小股东利益,一意孤行的公司,若人人如此,股价长期不振,受害最大的,将是拥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
散户采取股息挂帅政策,以股息高低作为选股标准,是最明智的投资策略,因为凡是长期派发可观股息的公司,都是业务稳定,财务健全的公司,安全性较高。
以股息收入为投资基准,也较容易赚钱,假设你所买的股票,周息率为8%,每年的股息收入,已比银行定期存款高1倍以上,若长期投资,平均每年股价取得10%的增值,加上股息,每年就可以取得18%的回酬,比定存利息高6倍,长期如此,可以致富。
理想的股息收入,是比银行定存利率高1倍,有了稳定的股息收入,你可以把股票投资视为定期存款,这样的投资,乃立于不败之地,散户舍此而不取却在股市中投机取巧,实令人费解。
股息万岁!
公司保留盈利 股东一无所得公司赚了钱,分配的方式很多,最普通的有:
1以股息的方式分发给股东,股东收到现金,可以自由处置。
2将盈利全部保留在公司内作为扩展业务用途,在下一个财务年的账目中,这些盈利变成了“储备金”,通常是以“未分发净利”出现在公司实收资本项目下。资本加储备金,就是“股东基金”(Sharehold Fund)。
3将盈利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另一部份则保留在公司内作为扩大业务或营运资金,留在公司的部份在下一年转为公司的储备金。
扩展业务生存之道
必须注意的是保留在公司内的盈利,不一定是现金或定期存款,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现金其实已被用来囤存货物或是购买了资产,故“未分发净利”雄厚不等于公司拥有大量现金,实际上,现金早已被用出去了。
在商场中,竞争异常激烈,公司的业务,不进则退,不能原地踏步。因为公司的开支,年年增加,如果收入停滞不前的话,公司势将走向入不敷出,从而出现亏蚀,所以,公司要生存,就必须扩展业务,扩展业务需要资金,资金来源不外以下3途径:
1叫股东注入更多资金,这就是发附加股,以增加投资额。
2向外举债,就是向金融机构借钱。
3发债券筹募资本,债券可以发给股东,也可以发给非股东。
4将公司的盈利保留在公司内,不分发或是只分发一小部份给股东。
在以上的注资途径中,第④种,即保留盈利是最方便的,也不必等到财务年结束时才动用这些盈利。
为了把生意做得更大,把盈利保留在公司内,实际上也无可厚非。毕竟公司将来赚得更多,受惠的都是股东本身。
问题是符合公司的利益,不一定符合股东的利益。这话怎么说,试想股东把血汗钱投资在公司,公司虽然年年有盈利,却不分发股息,等于股东看得到吃不到只有猛吞口水的份儿,合理吗?
把盈利全部留在公司内,公司财力是越来越雄厚了,但是,股东的荷包还是空空如也,股东可是穷人啦,他所以投资于公司,无非是希望公司定期分发股息,使他有固定的收入,现在公司钱是赚到了,却保留在公司内,股东一无所得,生活没有改善,岂不有违当初参股的原意?
股东参股,就是把资金免息交给公司应用,他希望取得比银行定期存款更高的回酬,现在公司是赚钱了,但他望穿秋水,仍盼不到股息,何等沮丧?
更令他气愤的是有些公司把盈利保留在公司内,并非移作发展业务用途,而是长期作为定期存款,这样做对股东公平吗?公司既然用不到这笔钱,为什么不分发给股东,让股东投资在别的领域,甚至作为定期存款,在紧急时有钱可用?这不是比公司将盈利作为定期存款更合理吗?
好文章!上了年记的我投资股票就是以股息为主,追求风险最低,但真的要选对管理层。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