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三月 28, 2009

好文分享:熄灯一小时救地球

当然聪明人如我者,平时早就随手关灯,没用时关电,环保之余,省钱最重要!

熄灯一小时救地球
二零零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下午五时六分 文:张木钦, 光华日报


三月廿八日晚上仪式性熄灯一小时,称为“地球时”,唤醒民众环保意识,关心气候变化。全球有一千个城市参加。


仪式性熄灯的经典镜头是:照亮着城市里标志性建筑物的灯火在镜头前熄灭,消失在夜空里,整个城市顿时变得很陌生。


万家灯火是城市最美的景色,尤其是从空中鸟瞰,宛似琼楼玉宇,人间犹胜天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两次能源危机期间,许多世界级的大都会黯然失色,璀璨不再,很令游人扫兴。


三、五十年前空中上看吉隆坡灯火,还可看出城市的大约范围,分得出哪是城区,哪是郊外;如今再看,灯海无边,分不出哪是城,哪是郊。


灯海无边,意味着用电无限,要省电,最好的办法不要把灯点得那么远。然而这是可能的吗?难啦,人丁兴旺,开枝散叶是必然。


但也不完全是因为人口。如果我们愿意复古,采用古人的观念,情况可能会好一点。所谓“古人”,是指我的少年时代那一辈人,以及更早的人。


古人的观念是:有钱人住街上享福,穷人住山芭种菜。


想看有钱人住街上的证明,可以到马六甲的荷兰街,一条街看似店铺,实际上是早年豪门大户的宅第,陈祯禄的大宅就是街上第一家庭。


街上设住宅的现象到处都有,维持到独立后。五十年前政府开辟了第一个“卫星市”八打灵再也,搬去住的人还被讥为“住树胶山”。


街上除了住宅之外,那些店屋也不纯粹是商店,普遍是楼下开店,楼上住家,或店前做生意,店后住家,小作坊也一样,把商业与家居合一。


自从“花园住宅区”大行其道之后,人们观念一百八十度转变,买得起花园洋房的人纷纷离开大街,把灯火带出去市郊。结果是:店归店,家归家,楚河汉界,灯海就无限度扩大。


讲了那么多废话,意思只有一点:如果家在街上,学校在街上,巴杀在街上,步行就可以解决生活里的许多需要。最大的好处是尽量利用城市的设备包括照明,一盏街灯照千家,好过夜里只照空街长影。此外,更可以少买很多汽车,少浪费时间在路上。


人们搬出市区之后,入夜虽然灯火通明,很多街道却是冷清清,留给野猫去打架。


我们的当政者没有古人的智慧,不但没有企图把外流的趋势挡一挡,甚至变本加厉,譬如把总车站外迁、学校外迁、体育馆外迁、廉价组屋外迁,逼得人民不得不驾车进城。


所有外迁行动中,最具“雄才大略”的,莫过于把好好一个首都分拆成两个,建立了一个新首都布城。新都建成,衙门通通搬走,旧都留下许许多多空楼。虽然人去楼空,马路灯火依然光亮;与此同时,新都虽然是地广人稀,街灯却更明亮,但在那儿活动的人,入夜又撤退到他们自己的花园住宅,点起另一盏灯。


当“地球时”一到,家家熄灯一小时,第二天不知又有多少新住宅在拉电线,小家庭准备入伙。环保是潮流兴,跟着做好看就是。


那位凭着环保获得诺贝尔奖的戈尔,被踢爆他家是用电大户,每月的电费单逾万美元。他应该熄灯一年。

没有评论:

分享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