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一月 18, 2009

花钱救经济 —— 王寶欽

經濟不景,賺錢難,花錢也不簡單。

這可不是風涼話。的是政府(人民)的錢,們還哪有甚麼錢可花?

政府去年從汽油津貼中省下70億令吉,充作第一批振興經濟配套的資金。
這些錢會怎麼花?

在綜合官員的說法後,除了少數資金如3億令吉培訓人力、2億令吉撥給非國民學校等,其餘救市資金主要用來進行各項基建工程。

放眼全球,除了大馬,國、中國等政府都計劃花大錢修橋鋪路,以通過注資建築業,啟動倍數效應,帶起週邊領域的發展,最終達到刺激經濟的目標。

可是,在橋建好、路鋪完後,經濟會得到怎樣的改善?是不是讓負責建築的外勞繼續將錢匯回他們的祖國?或是讓一些競爭力持續不足的建築業“巨擘”,繼續攤開手掌要求更多政府工程,而享有不求進步的藉口?

如果所謂的救市就是如此,那麼即使再推出第二、第三振興配套,相信效果也只是一剎那的光輝。救市,不應該追求“不代表永恆”的短期效果,大家的眼光應該放長遠。

人,才應該是救市的主要關鍵。

在我們還在爭議70億令吉的振興配套是否足夠時,諾貝爾獎得主格羅斯(David Gross)與坎德爾(Eric Kandel)、《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欣等學者,都陸續吹起“知識興國”的號角。

正如他們所說,救市基金不僅該用在改善基建條件,更應專注於如何加強國民的競爭力,他們的進步會推動企業、國家的發展,帶來真正的倍數效應,能夠將所投資的每一塊錢,放大10倍、100倍,甚至1000倍。

利用更多資源改善教師福利與教育體系,讓更多的好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進而增加培養更多科學、數學、文學等領域的人才,或者鼓勵更多在職人士重回校園,提昇職場技能,這些計劃固然花錢,也更花時間,但是潛在回報也更為可觀。

大型發展計劃的振興效果,在竣工後將逐步減少,教育則不同,它可以培養大量的學士、碩士、博士,滿足各界對人才、專家的需求,也可能催生傑出的企業家、更多跨國企業,協助國家經濟繼續成長。

國際貿易及工業部長丹斯里慕尤丁幾前說過,為支持及加強國家經濟的彈性,政府將確保大馬公司維持技術、市場網絡及供應鏈等競爭力,也會確保他們在經濟復甦時抓緊機會。

這是近來無數重複的官員談話中,少有較為一矢中的、值得一聽的建議。要達到這些目標,足夠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將少少的資源盡量放大,就是目前的難處。我們要的只是短期的脫離經濟不景,還是長期的繁榮昌盛?

花錢一點也不容易。

星洲日報/財經短說‧作者:王寶欽‧2009.01.17

没有评论:

分享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